知网论文查重范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利交易决策模型研究

知网论文查重范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利交易决策模型研究:

近10年以来,我国的专利交易的技术合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长,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率。2014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洽谈会共成交项目800余项,实现交易额33.8亿元。据科技部消息,201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达1万亿[1]。合理有效的专利交易方法能推动交易市场的发展,提高专利交易的成功率,更好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专利转移。现有的专利交易研究基本上立足高校或企业从单向选择的角度分析双方的专利交易。

高校往往是专利的供给方,学者们通过研究专利的各种价值评估体系对高校的专利进行价值评估,并以此作为专利交易的参考依据。以高校为核心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1]研究了价值维度下指标范围。国家知识产权局从技术、法律和经济三个价值维度推出了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2]作为专利评价的标准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专利转移模式[3]采用了价值维度下多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进一步丰富了专利评估体系方法。

企业主要作为专利的需求方,学者们更多研究专利的交易定价方法指导企业进行专利转移。专利交易成本是专利产业化的障碍之一[4],专利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专利的价格上,进而直接影响专利交易的成功率。专利价格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专利自身价值、专利卖方情况、专利买方情况、专利转让方式等[5]方面的情况,通过确定专利有效性、技术分成率和折现率形成专利转让定价机制[6],建立专利价格多级评估体系,能为交易双方提供相对合理、公正的定价参考。

然而,高校与企业的专利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需要全面考虑高校的专利价值和企业的专利成果运营能力。事实上,高校与企业的专利交易,是一种双边匹配[7]问题。双边匹配决策问题的研究起源于1962年美国学者Roth对婚姻匹配与大学录取问题的研究[7],接着主要集中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与职位[8]、电子商务环境下供需双方[9-10]、金融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投资商与风险投资企业[11]等双边匹配问题开展研究。目前,运用双边匹配方法研究专利交易问题较少。同时,在专利交易的过程中,虽然引入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可以增加匹配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但高校和企业作为匹配决策的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是有限理性的,它们的决策会受风险和损失规避的影响。因此,在专利交易双边匹配决策时运用前景理论[12-14]考虑和分析双方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行为,更符合现实问题。

鉴于此,本文充分考虑专利交易主体的期望值,建立基于高校的专利价值评价体系和基于企业的专利运营能力评价体系作为双向选择的决策依据,运用前景理论和双边匹配的方法构建一种新的专利交易的决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