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检测范文–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研究结论

知网论文检测范文--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研究结论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9240万,其中90%为2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占到糖尿病总人数的5%~10%,发病率低,鉴于中国庞大的糖尿病患者基数,患病人数并不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DR对视功能损伤具有不可逆性,DR现在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糖尿病发病病程小于5年DR发病率为38.9%,病程5-10年发病率为50%~56.17%,病程超过10年DR发病率达到69%~90%[22]。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隐匿,视功能损害不可逆性以及症状出现时病程已达非增殖期甚至增殖期,对视功能损害严重。因此,如果能在DR病程早期,早诊断,早干预,对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意义重大。

本研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正常对照组30人(60只眼)和1型糖尿病NDR患者17人(34只眼)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应用OCT分析软件记录黄斑部中心凹最低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A0),黄斑区周边9个分区(A1-A9)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S,N,I,T)。经过首次测量及一年后复查测,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DR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之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尤其在黄斑部A3和A5区(P<0.05)以及在视盘上方(P<0.05)更为明显。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现进行性变薄以视盘S象限(P<0.05)更为明显。在以往有研究2型糖尿病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的患者,OCT检查显示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出现厚度下降[23],与本研究结果相同。Takahashi等[24]报道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的变薄随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而加重。Wolter等[25]通过眼底彩照随访研究,得出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下降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Ozdek等[26]报道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前出现视盘周围RNFL厚度改变,尤其是上方改变最为明显。由此可见,视网膜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薄,尤其是S区域变薄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指标。本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组1年的随访,发现1型糖尿病NDR患者视盘上方象限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出现显著性改变,并呈现进行性变薄。有文献报道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理性改变多呈不对称分布,以上方视网膜微动脉瘤和无细胞毛细血管网的分布较多,这一分布的不规则性,可导致视盘周围RNFL厚度上方区域变薄[27]。Weinreb等[28]报道糖尿病的早期视神经周围上方象限损害更加严重,Chihara等[29]利用诱导糖尿病兔模型试验表明糖尿病兔视网膜蛋白的生物合成和轴突转运功能都存在明显的影响,且上方象限更为明显,从病理观察也发现糖尿病动物神经节细胞凋亡在上方象限更加明显。Kern[30]等通过构建糖尿病动物模型所得视盘周围S象限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改变是I象限的2倍。Peng PH等[31]的研究表明DR临床前期病人视盘周围RNFL的厚度明显较同龄正常人变薄,以视盘上方1/4象限最为的变化最为明显;国内熊小艳[32],冀向宁[33]等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同。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上方象限受糖尿病的影响较为严重。临床研究上,国内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研究还较为少见。在黄斑区,本研究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未出现血管病变之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尤其在黄斑部A3和A5区(P<0.05)更为明显。这与国外Carine等[34]的研究结果相同。但与Chan[35]等人的结果不同,其报道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变厚。差异的原因分析可能是操作误差、样本含量和研究对象选择不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可引起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活性增加,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内山梨醇聚集,改变渗透压引起钠离子潴留,从而影响视网膜电信号传递[36]。高血糖导致视网膜葡萄糖代谢出现问题,导致神经元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轴突变性,内核层轴突萎缩,感受器断裂等超微结构的改变,发生神经元选择性的调亡来维持视网膜细胞内环境稳定状态[37]。卢艳[38]等诱导大鼠发生糖尿病1月后,发现大鼠神经纤维层的水肿以及线粒体发生水肿、减少。线粒体提供细胞生命活动95%的能量,线粒体的受损及数目减少表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严重受损。Muller细胞是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突起主要集中于视网膜内网状层、神经纤维层以及内核层,呈放射状排列。Muller细胞代谢旺盛,对维持视网膜正常功能起到重要作用,高血糖引起视网膜代谢功能障碍时, Muller细胞细胞中胶质神经元纤维酸性蛋白(G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表达增加,细胞发生胶质化改变,GFAP的高表达是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物[39]。Lieth等[40]发现诱导大鼠发生糖尿病3月后,视网膜中的GFAP超过正常大鼠4倍。Muller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对视网膜细胞产生神经毒性兴奋作用,进一步加速神经节细胞调亡。

  • 知网论文检测范文–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研究结论已关闭评论
  • 2,430 views
    A+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4日  所属分类:论文检测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