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查重论文样例--对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非正规金融概念提出后,许多学者对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Fry(1978)将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归纳为“麦金农-肖金融发展模型”,并认为如果放松金融管制,既可以增加政府以外民间投资的数量,又可以改善私人投资的效率,对于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Kroop(1989)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导致其同时存在着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两个金融市场互相分割,正规金融通常受到国家信用体系的约束,而非正规金融则是正规金融之外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这两种市场上利率、借款条件以及目标客户均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借贷资金很少能够实现跨市场流动,因而虽然有金融抑制的存在,但是对经济发展本身的影响不大。[2]
对于非正规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研究,郭为(2004)通过经验模型验证了非正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高度显著的[3]。林毅夫和孙希方(2005)构建了一个包括异质的中小企业借款者和异质的贷款者模型,证明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够改进整个信贷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4]。姚耀军(2009)利用区域宏观经济数据,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解释力[5]。
参考文献:
[1] Fry M J.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in underdeveloped eonomics: Addi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8, 5(4): 399-402.
[2] Kroop E et al. Linking self-help groups and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Escborn: GTZ-Verlag, 1989.
[3] 郭为. 民间金融、金融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J] . 现代经济探讨, 2004 (5): 78-83.
[4] 林毅夫, 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5(7): 35-44.
[5] 姚耀军.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财经研究,2009(12): 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