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检测样例--要素再配置效应与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1986年Syrquin, M.、Chenery, H.B.和Robison S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一个相对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的再配置效应,在同一年Syrquin又在《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一文中强调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很大的贡献。自此,Syrquin、Chenery和Robison建立了要素再配置效应的理论,并阐述了要素再配置效应对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传递机制:由经济结构性的变动(或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在不同生产部门和产业或者在地理意义上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间的流动产生了重新配置,即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这种再配置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进而推动生产率和GDP的增长。自此,有关生产要素再配置的研究便开始增多:如Maddison,A.(1998)在研究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表现时得出了要素再配置效应显著地作用于生产率的提升; Poirson,H.(2000)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再配置效应和经济增长时得出结论:劳动力要素在部门间转移时的再配置效应在投资率较高的国家表现得更为显著,并且发展中国家也从中得益;澳大利亚的经济学家Peneder(2002)通过研究结构转变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时得出了基于要素流动而促成的产业结构变迁推动经济生产率增长“结构红利假说”的结论;Wu,Y.(2004)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时也得出了劳动要素再配置效应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弥补该领域研究空白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郭克莎(1993),她在研究三次产业间的要素流动与生产率增长时得出了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具有推动作用的结论;胡永泰(1998)的研究显示出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再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1%;姚战琪(2009)对中国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和要素再配置效应的分析表明:生产率增长的源泉——要素再配置效应在改革后表现得不够令人满意,进而得出结论:我国的要素再配置对生产率的贡献具有较大空间可以挖掘。温杰和张建华(2010)通过研究发现要素重置效应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